欢迎来到中国必一运动研究会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必一运动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全国重点科研院校、科研单位和众多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核准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一级社团组织,是中国必一运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团体。

全国服务热线

010-83796770

HOME 当前页面: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陕北民歌发展的必要条件

time.png 2024-06-08

eyes.png 6人浏览

陕北民歌手——苏文

有好多的陕北艺人认为陕北民歌发展太慢,进步太慢,太死板,太陈旧,不创新,不正宗等等问题。可是真正想让陕北民歌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发扬光大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没有赵本山可能没有东北二人转现在这样红火,但是又有多少艺人和多少团队付出心血和汗水?只有那些付出的和当今走红的艺人才能知道! 陕西不缺名人大腕,不缺投资人,不缺词曲作家。那为什么陕北民歌还是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呢?如何才能使陕北民歌健康稳定的发展呢?我想最起码要达到以下五种必要条件:

第一:继承先祖文化

1. 民歌的由来:陕北民歌是由“信天游”、“劳动号子”、“山曲”、“秧歌调”、“小戏”、“酒曲”等的集合体,再加上陕北人天生的豪放嗓音,就形成了当今社会上凡人钦佩的陕北民歌体系。看起来歌词简单,旋律简单,却能唱出先祖们对生活和爱情的向往,能唱出劳动者的心声,能唱出旧社会的无奈,能唱出那个时代的沧桑……

2. 民歌的心声:上世纪初,民歌的创作和传唱主要靠放羊汉、赶集汉、揽工汉、醉汉等。他们不满足于现状,社会的动荡,连年“年成”,他们只能从歌声中寻求快乐和梦想。像《走西口》、《揽工调》等。还有一些歌曲是每年正月秧歌队要汇演,各村要拿出“小戏”(相当于现在的小品)和秧歌调。各村演的内容各不相同,唱的秧歌也不相同,有的调是一样的,有的调也是“能人”和“艺人”改编过的。如果能拿奖,就有好大一批效仿的人群。以前识谱的人太少太少,所以有时在上百人传过去可能就行成了又一个版本。

3. 民歌的革命:上世纪中前期,由于战争原因,所创作的大多是革命内容,比如《刘志丹》、《打倒列强》、《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三十里铺》等,建国前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东方红》、《横山下来游击队》、《当兵要当解放军》、《决心消灭胡宗南》、《高楼万丈平地起》等,建国后就更多了,如《翻身道情》、《军民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等等。 这些老一辈艺人的杰作一定要有专人收藏,最好谱成曲,印成书,制成碟。不然有好多老艺人不在人世,传承和传唱是最大的问题。当然有好多陕北艺人已经收集了不少,但还是不够全面,所收集的歌曲不大一致,真希望这些艺人能共同交流,达成一致,将成品面世,让更多喜好陕北民歌的人们从中得到阳光和帮助!

陕北民歌手——薛静

第二:提高修养素质

1.不说脏话,提高文化:陕北人豪爽、仗义、实在,一点不假,但陕北人说话直,嫉妒人,“排侃人”(也就是“调侃”),藐视人,爱扎势的臭毛病实在难改。当然现在好多的年轻人读书多了,文化档次上去了不少。可还是有些人,不顾道德,缺乏修养。例:一位陕北民歌的资深老艺人,唱歌没说的,但是言行和举止看了让人作呕。夏天酒店吃饭,他把裤腿挽的老高,穿拖鞋,头发可能十天也不洗,一天三包烟,爱喝酒,每次见到要换不同的“妹妹”,不管多大场面总会说:“我就喜欢妹妹!谁不喜欢?”。这样的“前辈”能教育好接班人吗?特别是陕北艺人,你是经常出没舞台的面子人,你是经常见大世面的带头人,你说的话不如平民百姓,你说的话庸俗到家,陕北人是让你挣面子的不是让你丢面子的。是因为你没文化吗?不是,要么是教养问题,要么是环境问题。你不能抽时间多看看书,多练练歌?这文化,这素质你能唱好民歌?让谁信?

2.改掉陋习,不断学习:不管是词曲的创作者还是民歌手,一定不能满足于现状,一定不能原地踏步,不光是艺术的角度,在生活、言行、举止都要提高档次。懂音乐你才能唱出优美的旋律,有文化才能理解和更好的演绎民歌内涵,多请教高人点化。将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到时候成功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在你影响下的一大批人!

3. 不耍架子,提升价值:有好多陕北的艺人,稍有成绩就不知道天高地厚,目中无人,还没到大腕的身份,玩得比大腕还大腕,不找老师上课、假唱、没人情,再好的关系只有“钱”说了算。例:一次陕北民歌大赛结束后,省文化部和电视台想组织“全国巡演”,可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拿奖歌手都要演出费的原因导致巡演搁浅。我听后差点晕倒,我假象抽出100名民歌手,去维也纳演出三天,路费自费,没有演出费,去的人可能不到20人。有人说我说的太夸张,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 要让陕北民歌健康的发展,必须所有的艺人努力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精弃糟,团结奋进,这样才能逐渐步入正轨,才能让陕北民歌文化大提升和健康发展!

陕北民歌手 陕北说书艺人——冯小红

第三:发掘新人新作:

1.以老带新,帮助新秀:现在从事陕北民歌的人,“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像好多刚出道的年轻人,尽管年轻气盛,但舞台经验和演唱技巧毕竟稚嫩,这需要老前辈指点,包括演出服,化妆技巧,修饰演唱瑕疵,如何缓解紧张等等。

2.推广新作,鼓励新人:当今已有好多年轻的词曲作者,还有些老艺人写的不少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写的《那哒哒也不如山沟沟好》、《走三边》,后来还有《走壶口》、《延安颂》、《沙梁梁站了个俏妹妹》,最近的有更年轻的词曲作者写的《我叫二狗娃》、《二后生》《梦中的兰花花》等。不管是新人写的还是老艺人写的,只要是好作品,就大力推广,因为时代总是进步的,不同时代反应的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比赛可以传至网络,在学习中改进,在批评中进步。

3.新老合作,共同进步:老艺人给年轻人传授经验,年轻人帮助老艺人跑腿办事,做伴奏,编曲配器等,能办事的办事,能出力的出力,唱歌有名气的可以帮助作词作曲的,作词作曲有名气的可以帮助歌手等。 反正每人都能发出正能量,我相信陕北民歌和陕北文化迟早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

陕北民歌手:延锦园 常艳妮 王秀林 高峻林 马圆圆 高美美 魏晓林 刘香香(从左往右)

第四:盼望政策支持:

1.电视大赛,发现人才:希望政府能多组织民歌大赛,能从中寻找和发现更多的歌手人才和原创词曲人才,能让陕北各界艺人进步,能让更多的观众听到与时俱进的新作品。

2.组织活动,文化交流:让文化部门或者电视台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比如:“陕南陕北民歌交流会”、“长江、黄河民歌交流会”、“西部民歌交流会”等等,共同交流民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弊端和不足。取长补短,排除艰难,交流经验,达到双赢!

3.媒体宣传,推向全国:希望政府支持,包括电视台和电台播放关于民歌的节目,各界媒体宣传和报道陕北文化,网络宣传,组织汇演等活动。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只要政府支持,陕北民歌的发展前景一定光明!

第五:动员全民努力

1.艺人带头,融入时代:让艺人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所写歌曲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比如歌唱社会的,生活的,政策的等。曲风上加点西洋乐器,像萨克斯、小提琴、吉他、小号、架子鼓等。不仅仅局限于唢呐、笛子、二胡等名族乐器。

2.百姓休闲,民歌娱乐:在老百姓农忙完后,或者城里晨练和晚上广场舞,秧歌队等,加入陕北民歌元素,写些广场舞的歌曲,扭秧歌的曲子。这样不仅给百姓带去娱乐,又能使陕北民歌文化更加丰富。

3.共同努力,推向全国:只要全民不懈努力,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陕北民歌文化会在陕北各处都会奏响黄土地的交响曲,很可能会成为全国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学习榜样,等到全国人都会哼上几句陕北民歌的那时候,全国广场舞播放的曲子也有陕北民歌的时候,都会扭陕北秧歌和打腰鼓的时候,陕北民歌和陕北文化才算顶峰,那时候就完成了先辈的夙愿。打消了当今陕北艺人的疑虑。但愿那个时候早点到来! 总而言之,要让陕北民歌文化发展,首先要提升文化档次,提高修养素质,不断学习,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在党的好政策的带领下,在所有陕北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不断壮大,步入前进的平坦大道,但愿陕北民歌文化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江峰老师艺术履历:

李江峰,曾用名李世嵘,路边学社社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北民歌手,词曲创作者。1980年生于陕西佳县通镇。自幼喜欢音乐,以音乐为一生梦想。《华商报》、《陕西农村报》等曾专访报道。代表作有《蓝色之海》、《如今的陕北变化大》、《陕北后生打工记》、《红红火火过大年》、《回家》、《通镇我可爱的家乡》《大美佳州》《黄河岸》《父亲再摸我的头》《最亲不过娘老子》等。其中《通镇我可爱的家乡》MV上传腾讯视频后引起较大反响。《红红火火过大年》登上《音乐天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