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必一运动研究会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必一运动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全国重点科研院校、科研单位和众多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核准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一级社团组织,是中国必一运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团体。

全国服务热线

010-83796770

HOME 当前页面: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各种选美大赛的佼佼者都长什么样?中国历来的选美标准是什么呢?

time.png 2024-06-11

eyes.png 2人浏览

羊今天关注了下环球小姐比赛,发现已经结束惹。


冠军是26岁的墨西哥小姐安德里亚·梅萨,长的非常符合新世纪自信美典范。




之前呼声最高的是一位泰国小姐姐阿曼达,有人说她是迪丽热巴和佟丽娅的结合版,拥有深邃的五官和小巧的面庞。




22岁的中国小姐姐孙嘉欣虽然没能角逐到最后,但是很自信健康的美。




这些年来,各种选美大赛的佼佼者仿佛都自带圣光。


她们不仅要风情万种,还要有性感的大脑和不俗的学历。


那么中国历来的选美标准也是如此吗?







在古代,选美最早存在于宫廷中,是皇上的特权。


比如晋武帝就曾下令选美,标准和如今的白瘦幼相差无几,叫“美而长白”。


在这期间还不准全民嫁娶,也不许大家藏匿未婚女子,所以成功为自己赢得了昏庸的名头。




而民间的选美最早是被宋朝的才子们带起来的。


那时候的选美对象是妓女,毕竟寻常妇女不便抛头露面。


他们对待这个选美还蛮重视,取名叫“评花会”




比赛一般会提前选好场地,叫“花场”,然后拟定好规则,发帖邀请全城的青楼妓女赴会。


评选标准也比较风雅,需要考评参赛选手的琴棋书画本领。




据宋朝罗烨所撰写的《醉翁谈录》中记载:


其诸妓佐樽,翁得熟谙其姿貌妍丑,技艺高下,因各指一花以寓品藻之意,其词轻重,各当其实,人竞传之。


评委们都是一边喝酒竞令,一边评点,周围还有不少围观群众。


比赛结束后,评委会根据获胜者情况当场唱名。


光绪三年的书仙花榜是以花来比喻妓女。


一丽品,王逸卿,芍药,独擅风华,自成馨逸;


二雅品,李佩兰,海棠,天半朱霞,云中白鹤;


三韵品,胡素娟,杏花,风前新柳,花底娇莺。


得到肯定的妓女身价大增,“五陵年少争缠头”是肯定的。


“评花会”到了明朝更加繁盛。


明朝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很多古籍如《燕都妓品》、《金陵妓品》等,记载了当时的选美盛况。







到了民国,选美改头换面,选的对象是歌女、舞女、明星。




选美也不是随便谁都能看的,一般会有名帖,提前选好场地,邀请有一定身份的人出席。


选美前还会在报纸上预热,拉票,主办方一般是报社、杂志社,评委则是各种名流大佬。


△当时能够参加的也只能是高级青楼的妓女,很多是卖艺不卖身的



选美一般分为艳榜和艺榜,一年评选两次。


1897年的夏天,上海的《游戏报》发文要“海选美女”。


而首次“花榜”结果出炉,榜眼叫金小宝。


大家可以品品她的入选评语:“色练练而欲夺,光焰焰而若神,非气象之可譬,焉影响而能陈。容光焕发,流露自然。丰肌秀骨……”




参加选美的女孩子大部分来自上海四马路的青楼,她们登榜后会乘坐四轮镀银马车,风光出街,引起人头攒动,无限风光。


在艳榜上的赫赫有名的女子堪称是民国时尚天团。


为了标新立异,她们改良衣服,研究新发型,要多时髦就有多时髦。


当时的富太太,小姐都模仿她们的穿搭,包括口红、旗袍、发型、首饰。还拉到了照相馆、理发店等生意。


不仅如此,当时不少参加花榜的女子女性意识也开始崛起,她们开始在小报上投稿,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当时独特的“海派青楼女性文学”。


《游戏报》的第二届“花榜”也名动一时。


开榜第一天,5000张选票在中午就销售一空,为了满足投票需求,不得不加印。



因为影响力大,不少选手为了获得好名次,开始和主办方们攀交情。


到了1917年,主办方变成了当时上海的娱乐中心“新世界”。


为了博人眼球,主办方把名字更新成了“花国选举”,模仿的是民国的选举制度。


名号响当当,叫“花国总统”、“花国总理”、“花国民政部长”...


姜文的《一步之遥》里面就有用到“花国选举”这个桥段。


舒淇在里面演的是完颜英,原型是当时第四名的王莲英。




王莲英虽然只得到了第四“花国总理”称号,但行事作风非常高调。


为了符合自己的派头,她每天出门都要戴珠宝穿大牌。


也因此被一个叫阎瑞生的赌徒盯上。


这个赌徒开着车假装邀请王莲英兜风,在野地将她杀害,抢走了她身上价值6000元的首饰。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演变成各种戏本子



1929年,一度停业的上海新世界重新开张,这次竞赛选手从妓女变成了名媛,比如富商陈永奎的夫人,永安公司老板的女儿。


期间还上演了因为得奖无望把票数转让,导致第一名位置不保的戏份。


1946年,当时的八年抗战才结束,各种灾害导致难民数量上升,光逃亡上海的就是50万之多。


为了安抚灾民,得想办法募集善款。


当时的青帮老大杜月笙揽下了这个差事,经人提点想到了“选上海小姐”这个法子。


但以往选美人群都是妓女,良家小姐们不愿抛头露面。


杜月笙想来想去,只能提升比赛高级感。


他在当时《申报》《新闻报》等有名的报刊上造势。




其次强调选美选的不仅是外貌美,也要才情美和品德兼具。


直到一个叫高清漪的女孩参赛出现,她是当时上海的一个高二学生。


刚好符合杜月笙想要为选美“洗白”的由头,他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表示这场选美真不是乌七八糟的。


为了提升影响力,他还邀请了当时的明星,周旋、王丹凤等人参加。


△当时报名上海小姐的表格



报名的一共有3000人,比赛环节设置的也颇为大胆的。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泳装。




当时最受欢迎的是一名叫谢家骅的女子,她的父亲是上海化工原料的大老板谢葆生,她本人是复旦高材生,长得好,身材也好。




不过,到了比赛当天却爆出了个大冷门。


本来有望夺冠的谢家骅只得到了第二名,25430张票。第一名是一个叫王韵梅的人,之前没有任何炒作和风声,拿到了65500张票。




不止是观众傻眼,连谢家骅都惊呆了,委屈地哭了一阵。





原来这个冠军是个关系户,她是四川军阀范绍增的情妇。


放到现在,就是妥妥的黑幕现象,资本的力量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这个选举不是单项选择。


除了美貌值排名,还有才艺榜。有评剧皇后”,“舞蹈皇后”,“歌唱皇后”。




而这些选票是分开的,颜色还不一样,也就是每个选项都能保证大赚一笔。







到了新世纪,选美就变得“平易近人”许多。


1985年在广州举办的“青春美大赛”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选美比赛。


当时“选美”在大陆还算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为了显得朴素一点,主办方的旗号是“青春美”。


这届比赛男女都可以参加。


△当年参赛选手照片



长相、气质、口才还有普通话水平都是评选标准,“长相”只占到了15%的比重。


当时还有一个小时的笔试,试卷上一共有50道有关文化知识的填空题,涉及了政治、时事、文学、地理、数学、哲学等。


“《王子复仇记》的作者是谁?”也是考题之一。


当时的问答环节也很接地气


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广州青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假如你的女朋友不喜欢你的职业,你会怎么办?


当时选出来的冠军都是普通人。




男冠军汪子健当时在铁路局工作,女冠军谢若绮是在宾馆工作。


Ta们获得的奖品是一只景泰蓝花瓶和一盏台灯。


中国真正的选秀黄金时代和香港挂钩。




第一届港姐选拔是1946年后,港姐的选拔是为了转移当时战后后遗症。


最早港姐大多出自中国江浙一带。1973年的狄波拉,祖籍是上海,张曼玉也是,陈法蓉祖籍是江苏。




当时港姐的选举是要选出真正能够才貌双全,能够代表香港美丽和文化的少女。


有李嘉欣、袁咏仪、钟楚红那种石破天惊的漂亮选手,也有郭蔼明、陈法蓉这样的高材生。




那时候的港姐是TVB的人才储备库,港姐选拔结束,前三甲进军演艺圈。


可以说,港姐的黄金年代和香港TVB的繁盛脱不开关系。


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美丽资源也开始追逐新的圣地,香港港姐也迎来了落寞期。


最新几届的港姐选拔一直在“向下兼容”,质素平凡到港媒自己率先开涮。


“牙肉女”、“肿胀宫雪花”...确实和当初无法作比较。





不止是港姐,内地也同理。


能够依托美女旺盛生长的环境才最重要。


拥有时代滤镜,天生怜爱黄金时代的美人,也并不是固执。


在经济发达的如今,美人只会多不会少。


但关于这个时代美的方程式是什么,可能下一代才能给出最具体的答案。


我们只能坚信一点,美没有定论,美包罗万象,美本身是流动的,谁都可以定义关于自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