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必一运动研究会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必一运动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全国重点科研院校、科研单位和众多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核准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一级社团组织,是中国必一运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团体。

全国服务热线

010-83796770

HOME 当前页面: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12 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time.png 2024-05-13

eyes.png 10人浏览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12 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绿水:看到这个话题,我就想着自己平时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是怎么检查的。这样想了以后,我一口气就把这个建议读完了。

在细细品读之前,先说说我的家庭作业布置情况,每天家作基本固定,1、写话(针对某个知识点温习一天中的一个收获,或者预习第二天新知,或者阅读报纸写自己思考等。2、口算(20题);3、预习(这是这些天才开始的,并没有要求学生书面写出什么)。检查的方法:写话基本由我用星级来评价,评价后不是经常能做到与孩子们交流,也有时候写话用“漂流”的方式进行生生评价;2、口算由同桌批改。——我做的这些似乎和这条建议搭不上很多关系——从另一个侧面说,我得反问我自己,我的家作布置有效吗?

协同:在与同事们一起批阅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时,总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些注意点都是我在课上反复强调的,看看这些学生还是一做就错!”“这道题是我前几天才评讲的,今天一考还是有这么多的同学不会!”“现在的学生真是太耐得住教了,讲了这么多遍就是记不住!”……。真可谓“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更痛苦。时间教辅用无数,要点仍旧没记住。”其实,这正说明我们的教学已经陷入了“高耗教学”的怪圈。关于“高耗教学”的现象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制约我们教学发展的瓶颈?最近崇川区区域教育协同体大力推进的“学为主导”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与方向。

苏氏: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协同:在“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如果把“教师”和“学生”比作磁石,每块磁石本身都有两个磁极——“N极”与“S极”,若“N极”代表教,“S极”代表学。这两个磁极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了“学”,“教”就失去了资本;没有了“教”,“学”就失去了传承。要实现有效的教学,就要先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引力场”。在这个引力场中要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使它逐渐成长,而物质与能量的载体就是“知识”。

苏氏: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

协同:作业是学生的负担,也是教师的负担。《建议》的“草稿本”也就是学生的小黑板,可以用来做检查题,也可以用来自学、预习、备学。

昨天从连云港回来的路上,我与同坐的老师聊听课感想,也涉及这一问题。学生在课上很少动笔。动笔记、写、练是学习的重要技能,学会、学活、学创是离不开动笔的。即使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学生参加考试,除口语测试和操作考核,其它都是笔试!把想的东西写下来是需要训练的,课上为什么不训练呢?现在的做法是集中放到课后去训练,问题来了“班里一些孩子居然做语文英语数学作业做到晚上10点,我吓了一跳,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可以这样折腾?”这可是普遍现象!!!

教师也很累,学生的作业不批改,家长有意见、校长要批评,耗了大量的时间改作业,“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

绿水:从这个简单的小例子,我窥见家作布置中,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视,教师处处在意学生个性的舒展。我布置的家作,需要有明确任务的重头戏,家作不是配合学生完成蜻蜓点水,不是成全学生惰性中的浅尝辄止,家作内容的选取,检查过程的设计同样需要我用心去想,去评价。

绿水:我似乎触摸到了什么是有效作业,能激起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布置成作业是有效作业,有些家长让孩子每晚练习20题应用题,这就是机械的,几乎是无效的

协同:作业是要做的,也是要批改的,但作业有课前的预习备学作业、课堂的练习作业、课后的复习作业,批改也有面批、详批、略批、同座批、小组批、集体订正等形式,那最优化的选择是什么呢?每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但最佳的组合应该是预习作业、小组批改、教师面批。

绿水:是的,这样做能够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看清学生思考的脉络,我在想我们平时的家作,为了什么?为了分数。为了形式。所以,我们家作检查,似乎没有这一环,只是老师批改,错的最多讲解,学生订正。没有像建议中说的这样,教师检查中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其实建议里的检查,就是检查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检查结果对不对。

协同:教师作为学科资源的先期拥有者,经过对知识本原的追溯后,产生自己的意向场。这个意向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元知识的理解意向,二是企图要求学生有相同的认知意向。教师在备课组活动时,通过交流与研究这些意向,在对课程要求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本意图,并站在学生的地位创建“思维集成模块”,构建学生可能产生的意境场。

教师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将意境场外化,构思课堂教学活动情境,为学生意境场的生成搭建起师生交互的情境场。情境场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相当于是一个风景区中的一些重要景点,是最令游客向往与留恋的地方。它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支撑,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平台,也是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平台,学科认知形成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的发挥好情境场的作用,使交互活动更为有效的开展,教师还必须要使每个学生也能拥有足量的资源,也就是要给学生选供一个情景场。它相当于提供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风景区中的一些重要景点。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被延展到无穷。在这个情景场的选供中,教师要更多从满足学生多元智力结构的需要、信息的获取途径和资料的选取方向上着力考虑。

情景场就像是大景区的导游图,有限的时间要欣赏到更多的景点,需要导游指点。在此,教师要通过对问题链的预设,产生对学生的引航作用。一个教师对知识把握力的强弱,对学生吸引力的强弱,都在这个预设问题链中呈现出来。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教学问题场的产生势在必然。学生的问题生成的,但对老师来说是预设得到的。

苏氏: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三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使用草稿本。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学生的功课。

协同:“教师主体”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虽然是一条“暗线”,但它将左右着这个“引力场”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教师”作用的充分体现。

在课堂“认知场”中,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教师所提供的知识问题场——预习备学题,并在预习备学中产生了自己的问题场。学生问题场的形成与预习备学题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

教师在设计预习备学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层次性。预习备学题必须要触及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产生对学生的“吸引力”。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千差万别,因此,在预设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能够将所有的学生都吸引住。

二是思维性。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科思维的训练是很重要的。所以,提出的问题应该能有效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可只是按图索骥。

三是挑战性。问题如果大多是学生举手可及的,就会产生思维疲怠。适当地拉高问题,开放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或“找梯子”“打开门”才能解决,才能使思维保持亢奋。

绿水:协同老师说到精髓了,真的!绿水似乎明白了。说起动笔,我联想到自己,以前我的阅读习惯是,买书读,边读边圈圈划划,偶尔在旁边写个小心得。这次我读《给教师的建议》,分两次阅读,第一次在校读,和以前一样,还是在书上划划写写,第二次是在每晚睡前把心得完善着敲打成电子稿,这样动脑后的动笔,让我更深刻的进行了阅读,并把有用的东西逐步内化成了自己的观点。

苏氏: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远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

绿水:在任何一个小细节上,都把学生推向主人,主动的位置,学生唯有积极,唯有主动!

苏氏: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

协同:预习备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对接“教师主体”活动暗线的一条明线的开端。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了为他们提供的情景场。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学生在每个知识点处,通过对资源的检索与理解,先自主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深化了对其余问题的认识。

绿水:小学阶段可以渗透检查?小学阶段的作业检查绝不等同于老师批改,老师讲解,学生订正?真正的检查,还是检查思考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共同反思自己思考的过程。

苏氏: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等。教师让学生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布置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造六个句子,句子里要用上“道路”(~opora)这个词的第四格和其他各间接格,并确定句子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

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造3个句子,这些句子里各包含1个、2个、3个同等的谓语。学生通过完成这种作业,既运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

绿水:大人需要动笔,孩子也一样,想的东西写出来,还是保留在脑海里,对孩子来说是两种境界,所以,小学阶段,应该将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

协同: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和自学中生成的新问题,学生将带着它们进入了为此精心搭建的情境场——认知交互区。在这里学生间不同的思想擦出了火花,新的认识不断产生,思维的同化与顺化交替呈现,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

学生智慧地展示,个性地演绎,创造力地显现,竞合意识的确立等,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在进行过思维的激烈碰撞后,静下心来反思这些知识的意义,体会文本与教者的意图,从而升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意境场。学会反思与总结,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一步。反思知识获取的过程,总结学科思维的历程,为持续学习积累经验,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绿水:这个板块有许多不懂,虽然想骄傲的说,我没有做应试教育的奴隶,但是,在内心底里我还是关注分数的,知识的检查,教师需要有正确的目标意识,究竟是为什么检查,检查的最终方向是红笔写成的分数,还是其他?想更明白些!!

协同:现在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健全,基层一线的教师很为难。

绿水:呵呵,有时候,我们不能坚持是因为没有开始,只要开始了,并在每一次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坚持下去,就好了。

2009年1月24日